多年来,坊间一直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:文学巨匠鲁迅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,却因谦逊婉拒。这个说法看似有根有据招财猫配资,因为鲁迅确实在1927年给好友台静农的信中提到了相关事宜。
1927年秋,鲁迅在9月25日写给台静农的信中这样说道:
请代我转达对半农先生的谢意,他的好意我心领了,这不仅是对我个人,更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。但我不得不婉拒这个提议。说到诺贝尔奖,梁启超先生或许不够格,我更是配不上。要想获得这份荣誉,我们还需要更多努力。世界上有太多比我优秀的作家,他们同样与这个奖项无缘。就拿我翻译的《小约翰》来说,译文并不完美,而原著作者也未曾获奖。
在我看来,中国作家目前的水准还达不到诺贝尔奖的要求,建议瑞典方面暂时不要考虑我们。如果因为我们是黄种人就给予特殊照顾,只会助长国人的虚荣心,让人误以为我们能与世界文豪比肩,这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。
这封信让不少人误以为鲁迅确实获得了正式提名,只是谦虚推辞。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?
展开剩余65%1989年,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陈漱渝专程赴台拜访台静农,希望弄清这段历史。台静农详细回忆了事情始末。
1927年9月中旬,在魏建功的婚礼上,台静农遇到了鲁迅的好友刘半农。席间,刘半农透露瑞典学者斯文·赫定是诺奖评委,想为中国作家争取提名。当时多数人推荐梁启超,但刘半农认为鲁迅更合适。
考虑到鲁迅的性格招财猫配资,刘半农担心直接告知会被拒绝,便请台静农代为转达。9月17日,台静农致信鲁迅说明此事。8天后,鲁迅回信婉拒。由此可见,当时并未形成正式提名,只是刘半农的个人建议。
值得注意的是,鲁迅在信中从未提及自己获得正式提名,只是对刘半农的好意表示感谢,同时表达了对自身和中国文学现状的清醒认识。但后人往往先入为主,将这段对话误解为正式提名。
2005年,诺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:考古学家斯文·赫定确实曾推荐过胡适,但评委会认为他更偏向思想家而非文学家。1930年代中期,瑞典学院曾有意提名鲁迅,但被婉拒。
埃斯普马克的权威说法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:一是赫定推荐的是胡适而非鲁迅;二是瑞典学院确实在1930年代与鲁迅有过接触。但时间点与1927年的事件明显不同。
2008年,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访华时澄清:经查证档案,所谓赫定在1930年代初询问鲁迅是否愿意获奖纯属谣言。瑞典学院从不会主动询问作家意愿。但马悦然提到的时间点又与埃斯普马克的说法存在出入。
这些相互矛盾的记载让这段历史变得扑朔迷离。但无论如何招财猫配资,鲁迅的文学成就早已获得世界公认。与其纠结于诺奖提名的真伪,不如说诺奖未能颁给鲁迅,反倒是诺奖本身的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